《唐韻》薄交切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蒲交切,並音庖(paˊo)。同炰。
《説文》毛炙肉也。 《廣韻》一曰裹物燒也。
《詩小雅》炮之燔之。
《傳》毛曰炮。加火曰燔。[疏]此述庶人之禮,當是合毛而炮之。
《禮內則》炮取豚若將。[註]炮者,以塗燒之為名也。
《禮運》以炮以燔。[註]炮裹之也。
《周禮地官封人》毛炮之豚。[註]爓去其毛而炮之,以備八珍。○按註疏,合毛,去毛總曰炮。廣韻止訓合毛炙物,義猶未全。
又《周禮春官大祝》九祭,三曰炮祭。[註]炮祭,燔柴也。
又《周禮秋官壺涿氏》掌除水蟲,以炮土之鼓敺之。[註]炮土之鼓,瓦鼓也。又與庖通。
《前漢律歷志》炮犧氏之王天下也。
《師古註》炮,與庖同。又《集韻》披教切,音砲(paˋo)。灼也。
《齊民要術》蒸缹法有胡炮肉。[註]炮,著教反。又叶蒲侯切。
《詩小雅》有兔斯首,燔之炮之,君子有酒,酌言醻之。
|